香港科技大學王嘉陵教授(C.Wang)有一張令一般人羡慕的履歷表。台大社會系畢業,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碩士,哈佛大學醫藥行政與人口學雙主修碩士。任職IBM公司二十五年,二○○四年以副總裁的職位離開亞太總部,當時負責亞太地區十四個國家的市場行銷。目前是香港科技大學MBA與Executive MBA的教授,同時也客座北大、清華和新加坡國立大學。主要是對經理級人才進行培訓,教授“管理決策與領導力”的課程。她在講說自己的經歷時,所側重的卻不是求學、工作、成功和致富,而是她與主三十幾年來的愛情故事。她說:
以為出車禍、得癌症、失戀、喪偶的人,才需要神
生長在很好的家庭,從小無憂無慮,年輕的我認為,人只有在出車禍、得癌症、失戀、喪偶時,才需要神。我過的是豐富、快樂的生活,當然不需要神。再說信神能有什麼好處呢?得到永遠的生命對我來說也太抽象,無甚吸引。我當時以為永生只是永遠活著,年少的我又很愛漂亮,根本不願活到耄耋老醜才死。因此,我對神是避之唯恐不及。
基督教對我來說,不過是一種勸人為善的道德約束而已。從小到大,我已經有太多來自社會、學校、家庭的重重約束,實在不想再憑添一層宗教的約束,所以我排斥所有的宗教。況且我覺得自己並不是個壞人,無須再接受一個勸人為善的宗教。十幾歲時,有人向我傳過福音,說,“神愛世人,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,叫一切信入祂的,不至滅亡,反得永遠的生命。”(約三16)當時,我因身處在充滿愛的環境中,絲毫不覺需要神的愛,反而心想,世上有太多比我更需要神愛的人,讓神先去愛別人吧。
樣樣不缺,若有所缺,心靈虛空,追求真神
大學畢業前,我被選為畢業生代表,在畢業典禮上致答詞。同時,我獲得威斯康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。大四最後一個學期,我又再度得到成績優良的書卷獎。那時,我的人生看似完美:家境優渥、父慈母愛、朋摯友親、殊榮累累……可是我非但不覺滿足和喜樂,反而倍感失意沮喪,內心深處滿了一股難以名狀的缺失感。就在那時,我開始尋找人生的意義。
此時此刻,我才二十二歲,雖然尚未擁有三十二歲、四十二歲……的成就,但遙想未來,我不禁疑惑:如果人生只是周而復始地去達到一個個目標,換來一次次的虛空感,其意義何在?我最終極的人生目標究竟是什麼?我求助於周圍的同學、朋友、老師,得到的不是解答,而是“少年不識愁滋味,為賦新詞強說愁”評斷。人人都羡慕我所擁有的,勸我不要自尋煩惱。而我卻無法理解,人怎麼可以沒有終極目標,就這樣毫不在乎、漫無目的地活下去。
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時,我想到原來對我遙不可及,又沒有什麼意義的神。我就以一顆誠實的心,簡單地作了我這一生最迫切的禱告,我向我並不認識的神說:“神啊!你若是真的,你若真是創造宇宙的神、造我的主,你就有責任告訴我,為什麼造我?我人生的目標該是什麼?你造我的目的是什麼?我以後該要的是什麼?我要如何才有喜樂滿足?……”
不是沒有答案,是問錯了對象。一個標準答案,回答所有問題
當我這樣簡單地向神禱告之後,並沒有神跡奇事發生,但有一股莫名的平安從我心的深處湧上來,這個平安給了我信心。我確信,我會得到這個答案的,因此我的心裏頓時充滿了愛、光明與盼望。外面的環境一點也沒有改變,可是我裏面的心境徹底改變了。這個信心讓我繼續追求。這三十多年來,神借著聖經清楚地回答了我的疑問,讓我認識神造人的美意,我確實找到了我人生終極的目標,就是認識基督並贏得基督,過一種與神合一的生活。
自從我接受主耶穌後,我把自己的一生都交在祂的手裏。這些年來,無論是學生生活、婚姻生活、讀書或工作,我都以永活的基督為我的中心,並以認識祂為我的目標。我的生活因祂變得簡單而快樂,常令旁人覺得不可思議。有一次在北京的婦女大會上,一位元記者問我,身為一個女性,如何在高手如林的IBM公司中事業蒸蒸日上?如何搞好上下級的人際關係?我的回答是:“身為基督徒,神際關係比人際關係更重要,我的業餘生活不是聚會,就是讀聖經,根本無暇他顧。我在工作上沒有壓力, 是因為我既不怕失敗,也不想成功。”
“怕失敗”和“想成功”是人生苦惱、煩躁和痛苦的根源。我不怕失敗,是因我在神的愛裏。“愛裏沒有懼怕,完全的愛把懼怕驅除”(約壹四18上)。我也不把成功當作我的人生目標,當作我的神來追求,因為聖經告訴我們,“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,他們的愁苦必加增 ”(詩十六4)。以耶和華為神的生活是穩妥平安的。
兩個葬禮,兩種價值
我剛進IBM不久,先後參加了兩個葬禮:一個是我的同事,一個是召會裏的老姊妹。這兩個葬禮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裏,至今仍影響我。那位同事的葬禮是在我剛進IBM公司後不久舉行的。他去世前一晚還帶著我們這群新進員工,工作到晚上十點多,豈料回家後就心臟病突發去世了。因他在公司的人緣很好,葬禮是由IB M的同事承辦的。我與其他同事被安排,在葬禮上各講三分鐘的悼詞。我很努力地思考,最多也只能想出三句話:這人很好,工作努力,待人友善。當然講不到三分鐘。這經歷讓我反思,我不願在我人生的終點,只有三句話就總結了我一生的努力。
不久,我又參加了一位老姊妹的葬禮。以前我和先生每週二晚常常沒吃晚飯,就趕去這位姊妹家參加禱告聚會。她得知後,就邀請我們每次聚會前一起用餐。幾道簡單的家常菜,卻特別可口;他們夫婦的關愛,又令人如沐春風。有時向她請教問題,她親切的三言兩語,我的疑惑頓解。我們非親非故,只是召會的弟兄姊妹,他們視我們如同己出,我們敬他們如雙親。
她的葬禮不需要安排由誰來講話,弟兄姊妹一個接一個地搶著講,大家對她由衷的感懷與思念述說不完。我想,一國元首聽到這麼多人對她的追思與感激,都會羡慕不已。這個葬禮佈置得非常簡單,遠不及我同事葬禮的華麗,但我卻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榮耀。這位姊妹在世上沒有什麼事業上的成就,但她的所是與所作,卻有永恆的價值,有真正的榮耀。因此我由深處有個禱告:“主啊,我願象這位姊妹一樣,把自己奉獻給基督與召會。”這些年來即使再忙,我也不停止聚會,因為這兩個葬禮提醒我:人生永遠的價值是在基督與神永遠的國的範圍裏。
最佳的決策,永遠的目標
我在教“決策”課程的時候,第一堂課就是講“目標”。我要求同學們分別寫下,什麼是自己人生的目標與所帶領組織的目標。我指出,當一個領導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的目標有衝突時,他就沒有資格作一個好領導。這兩個目標可以不一樣,但必須一致、不衝突,否則就有可能作出錯誤的決定。我驚訝地發現,許多學生對於人生的目標,都難以下筆,不知如何作答。甚至有學生還問我:人生的目標可不可以是“沒有目標”?我說,身為一個領導人是不能沒有目標的,因為你要能“領”,要能“導”,都需要明確的目標。
到了“提問和回答”的時間,就有學生問我,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?我就抓住機會回答:我非常樂意與大家分享我人生的目標。我的人生有三個目標,因為聖經告訴我們人有三個部分─靈、魂、體。每一個部分都應有目標。在體的方面,人有身體、物質的需求,這是最低的。我們在世努力工作,注意健康,就是為了盡我們的本分,應付物質和身體上的需要。在魂的方面,人有精神上,思想上,情感上的需要。我們要作心理健康、積極進取的人,經營快樂的個人及家庭生活,絕不因工作和事業,而放棄親情和家庭。然而,最重要的也是最高的,乃是靈的需要與目標聖經告訴我們,神將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裏(傳三11),所以人心裏天生就有對永恆的追求,這是任何“今朝有酒今朝醉”的“酒”,所無法滿足的。因為在每個人裏面有一個神造的真空,它有神的形狀,與永遠的神一樣的無限。這真空是不能被任何在體與魂裏有限的追求與享受所填滿的;只有永活的基督與祂無限的豐富可以填滿這真空,可以滿足我們裏面對永恆那無限的需求。當我們接受了基督,神的靈就進入我們的靈裏,填滿了這真空,我們就開始了一個學習與神合一的基督徒旅程。我們可以借著讀聖經與參加召會的聚會,與弟兄姊妹一同領略基督那包羅萬有的豐富,而過一個以認識我主耶穌基督為至寶的生活。這是最充實、精彩、滿足的人生。這是我三十多年來的見證。
留言列表